首页 狗狗百科

这种犬种曾一度走向消亡,现在却成为了芬兰的国

122人浏览   2023-06-13 09:30:42

01.芬兰狐狸犬的历史

芬兰狐狸犬在早些时候叫作芬兰捕鸟犬或芬兰尖嘴犬,是芬兰的国犬

芬兰狐狸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当时芬兰乌戈尔族人移居到了现在的俄罗斯中部,由于是多民族迁向不同的地区,他们因需要而饲养犬,并发展成了不同血统的犬。有一个部落迁到了遥远的北部地区,在那里芬兰狐狸犬因善于狩猎成为猎人的宝贵财富。

几个世纪以后,更为先进的运输方法带来了不同民族和不同的犬,他们一起来此定居,原来的芬兰狐狸犬开始与其他品种犬杂交,至1880年为止,该品种几乎消失

在那时,来自赫尔辛基市的两个猎人在北方森林狩猎时发现了纯种的芬兰狐狸犬,并了解了它们的许多优点,便决定尽力挽救该品种

雨果·汝斯,是众多芬兰狐狸犬的培育者之一,直接参与了该品种的培育并工作长达30年,后来他退出这项工作。

另一个开拓者,雨果·桑德堡在1890年发起了保护运动,但他自己从未亲自培育过芬兰狐狸犬。

在1891年,第一次举行赫尔辛基犬展,桑德堡先生作为评判,并且在那个历史性的一天,有5只芬兰狐狸犬被授予了缎带

随着犬展的出现,该品种急需制定一系列的标准,由于桑德堡先生的成功推动,芬兰养犬俱乐部于1892年承认了该品种,并按他的提议制定了标准。

在1897年,当标准的细节修订完后,芬兰狐狸犬成为该品种的正式名字。

02.芬兰狐狸犬在AKC

芬兰人雷·瑞塔使芬兰狐狸犬在加拿大养犬俱乐部得到确认,AKC在1974年承认芬兰狐狸犬并记录到AKC犬种登记簿中。

美国芬兰狐狸犬俱乐部由理查德、贝特伊萨考夫与玛格丽特·考彻勒于1975年成立,对该品种的美国标准是由阔勒女士和伊萨考夫女士于1976年根据其发源地国家的标准而制定的。

在1983年9月,该品种被允许加入混杂品种类别,AKC的董事会董事于1987年8月1日登记芬兰狐狸犬进入良种犬,该品种犬仍为非猎犬类,在1988年1月1日正式被AKC承认为单独犬种。

03.芬兰狐狸犬的作用

芬兰狐狸犬主要作为一种家庭犬和伴侣犬出现,尤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然而在芬兰,它仍然是一种工作犬

它通过不同吠叫和指引,帮助猎人确定猎物的位置,当猎人靠近时它能用头和嘴指示猎物。

在森林深处,它能通过视觉、嗅觉和听觉找到雷鸟(野生火鸡的同类),并用声音随时与猎人保持联系。当它接近猎物,会不断地摇尾巴,来回移动。

在芬兰,该品种的狩猎能力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因此当它表现出犬种的特征时,它肯定会在比赛中取得冠军。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吠叫能力,每年都被选为吠叫之王

04.芬兰的其他犬种

芬兰猎犬

Finnish Hound

身高 55~62厘米。

芬兰猎犬起源于18世纪,由多种猎犬共同繁育而成,包括英国猎犬、德国猎犬、瑞士猎犬和斯堪的纳维亚猎犬等。

它们是芬兰和瑞典最普遍的工作犬品种,在世界其他地方很少见。

它们夏天一般跟随主人打猎,冬天则躲在室内。

狩猎时它们精力充沛,一般被用来追踪狩猎野兔、獾和狐狸,即使在极困难情况下也锲而不舍。

芬兰拉普猎犬

Finnish Lapphund

身高 46~52厘米。

芬兰拉普猎犬起源于17世纪,最早是由居住在欧洲最北端的拉普人所培育。

拉普猎犬生活在极寒地区,生有致密的双层被毛。拉普猎犬现在一般包括瑞典拉普猎犬和芬兰拉普猎犬。

芬兰拉普猎犬另有一个变种,是拉宾波罗柯拉犬(Lapinborokoira)。

现在芬兰的拉普猎犬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驯鹿犬的角色。1987年进入美国,2008年前后,美国犬业协会和稀有动物协会都予以承认。

卡累利阿熊犬

Karelian Bear Dog

身高48~58厘米。

卡累利阿熊犬起源于17世纪,在芬兰、瑞典、挪威被用于捕猎驼鹿。

20世纪60年代,这种犬种数量骤减,随后有所增加,现在饲养于北美和许多欧洲国家。

卡累利阿熊犬是一种强壮、爪子锐利,精力旺盛的犬种,乐于参加捕猎,此品种有明显黑白相间的被毛,它们不宜作为伴侣犬,不适合城市生活,不易被训练。

拉宾波罗柯利犬

Lapinporokoira

身高48~56厘米。

拉宾波罗柯利犬起源于17世纪,它们被以工作犬的性质培育很多年后,在20世纪60年代由芬兰的犬业俱乐部建立品种标准。

它们松卷的尾巴常常拖在屁股后面,而不是卷在背上,身体比芬兰拉普猎犬大些。

相关推荐

猫咪有泪痕怎么办?这几招,帮你轻松解决

2024-11-23 10:31:58

猫咪出现泪痕怎么办?

2024-11-23 10:16:54

普安特宠物药科普:怎样缓解猫咪的泪痕问题

2024-11-23 10:01:58

健康|猫咪眼睛流泪、老有眼屎怎么破?——猫友分享超实用经验

2024-11-23 09:47:14

猫咪从流泪到眼瞎,可能是「衣原体」在作祟...

2024-11-23 09:32:37